- 巨星产业
-
- 首页 > 巨星产业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术语一:饲养与管理
-
101.机械化养猪:在养猪生产中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机电设备和设施,用机械力、电力来代替人力和手工劳动的一种养猪方式。是工厂化养猪的一种手段,不仅能解放体力劳动,而且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商品生产率。
机械化养猪是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现代化养猪的说法,那时认为只要把分散的猪集合起来,采用先进的饲养设备实行机械化或电气化就是现代化养猪。如我国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两次兴起的机械化养猪热潮就是在这种概念下兴起的。那时兴办的一些养猪场虽然实现了猪就餐的集体化,饲料加工甚至饲喂机械化。但由于猪种培育、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等技术落后,结果造成母猪产仔少、仔猪死亡多、肥猪生长慢,经济效益差,很多猪场亏本倒闭,所以机械化养猪不能代表现代化养猪必须是高效益的含义。机械化养猪只能是现代化养猪的一个组成部分。
102.工厂化养猪:以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管理措施和机电设备,为猪只生长发育提供各种适宜的条件,使猪只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它是以标准化饲养、标准化猪群、卫生防疫、机械设备、生产工艺等现代化为必备条件,高效、优质、低耗,像工厂生产产品那样生产猪产品的养猪方法。
工厂化养猪是借助于人们对工厂生产工业品的印象,形容养猪生产的现代面貌。也就是借助工业品生产的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牲猪生产的组织模式。工厂生产的特点是:
①、生产在一定的场合集中进行;
②、按设计好的图纸,用一定的机械设备进行加工和组装;
③、按一定的程序,实行流水作业;
④、生产出一定数量,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供应市场;
⑤、须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的加工制作和销售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经济效益核算。
养猪生产是借助于猪的生物有机体,产生人类需要的产品,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工业产品。它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协调,如遗传学、生理学、营养学、防疫学、环境学以及建筑和机械等科学。工厂化养猪就是应用以上的手段,将各生产工艺的猪群组织成全进全出的流水式的生产工艺过程。各个生产阶段有计划、有节奏地常年均衡进行。所以说工厂化养猪就是现代化养猪,是现代化养猪的具体体现。
103.规模化养猪:按集约化的方式,借助于一定的生产设施,采用高产高效益的猪种和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以获得较高的生产水平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规模化养猪是集约化养猪和工厂化养猪的初级阶段,也是由传统养猪向工厂化养猪过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极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即一定数量的猪群)。
所谓的规模化养猪是相对于传统养猪说的。传统养猪是一家一户按副业经营的方式,规模小,条件差,种猪性能低,饲料质量不好,养猪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十分低下。规模化养猪是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
104.集约化养猪:集约化养猪是把各类猪按饲养所需的适当空间和环境实行集约型群体饲养,高密度管理,强调猪群的密集性。按生产环节把猪群相对集中,划分成若干个生产工艺群,各群实行专业化饲养管理。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每头猪所占的猪舍面积,便于机械化操作。有利于猪舍保温、降温、喂料、饮水和粪便清除,具有省人工、省饲料的明显效果,劳动生产率可以大大提高。集约化养猪是现代化养猪的管理形式,也是现代化养猪的重要内容。规模化养猪是集约化养猪的一种初级形态。它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密集、约制、节约、猪场占地面积少、栏位利用率高。
105.现代化养猪:现代化养猪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借助一定的设施,创造适宜猪只营养需要的饲料供应体系,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配套的健康保健措施等;并且能够达到高生产水平,高劳动效率,高质量的产品和高经济效益,按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配套设施和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以下特征:
①、按猪的生物学特性,将生产分为多个环节。养猪生产的六个环节。从配种→妊娠→哺乳→保育→育成→育肥→出售。形成一条流水式的生产线,各个阶段有计划、有节奏地常年均衡进行。
②、拥有能适应各种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的;有便于组织“全进全出”并和猪群数量相适应的专用猪舍。如:配种母猪舍、妊娠母猪舍、分娩哺乳舍、仔猪保育舍、生长育肥舍等。
③、拥有遗传素质优良和高度生产性能的猪种,并按统一繁育计划组建起的繁育体系。
④、按猪群的划分,配置不同型号的全价饲料,满足各个猪群对营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潜力,从而达到提高饲料转化率、优化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⑤、有严格、严密和科学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和符合环保要求的粪、污处理系统。
⑥、具有组织合理、专业分工明确的高效营销体制,全年有节奏地、均衡地生产出标准化的优质产品。
机械化养猪、规模化养猪、集约化养猪和工厂化养猪都是现代化养猪的一部分,是现代化养猪的某个形态的表述,单用一个说法来表述现代化养猪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在我国现代化养猪的发展过程中,它们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代表着现代化养猪,这是与我国的工农业和的发展水平及我们对现代化养猪的认识有关的。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养猪业发展到现在、只有用现代化养猪才能把当代最先进的养猪完整地、全面地、正确地表述。
106.社会化服务体系:畜牧业、养殖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形态。是一个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配套的一个网络体系。包括合作服务、社会服务和国家服务三种形式。
107.批次: 生产中一群日龄、大小相近,管理环节(如:断奶、换料、转群、防疫、出栏等)相同的猪的总称。
108.直线育肥法:又叫“一条龙”肥育法。就是根据猪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营养需要的特点,全期实行丰富营养饲喂的一种肥育方式。由于这种育肥方式较为经济,是商业化养殖模式理所当然采用的育肥方式。
109.吊架子育肥法:分阶段肥育方式又叫“吊架子”肥育法。即把整个肥育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小猪阶段喂给较多的精料,搭配少量青饲料;在中猪(架子猪)阶段以青粗饲料和柑水为主,搭配少量精料使猪主要长骨架,也称 “吊架子”;到大猪阶段加喂大量精料,减少青粗饲料来催肥的一种肥育方式。早期农户养猪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110.生产节拍:也称生产节律,是指在生产管理上一个完整管理周期的长度,是引用工业生产管理的概念。在养猪生产中指猪群每两次调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天数,如相临两群泌乳母猪转群的时间间隔。常用的生产节拍有1、3、5、7、15、21、56日制。生产节拍的长短要根据猪场规模而定。猪场规棋越大,节律越短。
111.全进全出制:将一批猪从猪舍全部转出,清空栏舍经彻底清洁、消毒后空栏数天再转入下一猪群的饲养方式。
112.两点生产:也称为“多点生产”。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点而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一般为3~5公里),每个点饲养同一阶段猪只的养猪生产体系。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成年猪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有较强本身带毒、带菌而不致病,多为隐性感染,但很容易传染给抵抗力较低的仔猪,如:猪轮状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先天性震颤等严重降低仔猪成活率的仔猪常见病。这些病要么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要么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者根本来不及治疗。为了阻断成年猪与仔猪的传播途径,近年来养猪发达国家采用多点生产的生产体系,防病效果很好。因而,多点生产主要是将成年猪与仔猪的生活环境相互隔开。早期断奶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113.自繁自养:猪的繁殖、生长、育肥各个生产阶段在同一养殖场全部完成的生产方式,为养殖户的常用模式。
114.生产指标:生产管理上用来衡量生产成果、管理水平、生产效率等的量化数值。
115.技术指标: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对各种技术数据进行量化数值分析时所采用的比照关系。
116.日增重:指猪每天增加的重量,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平均值,常用克/日(g/d)或千克(公斤)/日(Kg/d)来表示。
117.饲养密度:单位面积饲养猪的头数。不同性能、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饲养密度最低容许值有所不同。
118.饲料转化率:有时也称为“饲料利用率”、“饲料报酬率”、“饲料回报率”、“换肉率”、“料肉比”、“料重比”等,是指猪生长过程中增加单位体重的全价饲料消耗量。
119.标准料重比:猪在30~100公斤阶段的饲料转化率。
120.带全群料重比:在一定时期内全场总耗料与同时期场内全部猪群总增重之比。
121.猪粮比:是毛猪的市场价格与基础饲料粮玉米的市场价格之比。
122.猪料比:猪料比是毛猪的市场价格与猪饲料的综合价格之比。
上述七个技术指标各自的作用略有不同,日增重常被用来反映猪只的生长性能,单个猪只的标准日增重常被用来比较猪只和品种的优劣;饲料转化率既可以反映猪群的生长状况,试配饲料时又可用来比较不同饲料配方的性价比;带全群料重比可以反映整个猪群的生产性能,当然也包括繁殖猪的生产性能,也能反映整体管理水平;猪粮比常被用来衡量毛猪的市场价格走势和养猪的盈亏空间,业界比较认同的盈亏平衡点时5.5,通过对多年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多个角度的测算,将猪粮比5.5作为盈亏的平衡点是比较合适与恰当的;猪料比对于不同的基础饲料类型用来反应饲料的价格比较优势,对于不同的品种用来反应猪种的优劣,也被用来衡量毛猪的市场价格走势和养猪的盈亏空间。
相比之下,猪粮比、猪料比常被用来衡量毛猪的市场价格走势和养猪的盈亏空间,而要反应饲料和(或)猪品种的优劣,应采用换肉率。猪粮比、猪料比是与市场有关的动态指标,而换肉率是与猪品种和饲养水平相关的静态指标。
123.分阶段饲养: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将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个生产阶段的生产工艺流程。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⑴.三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及妊娠期→泌乳期→生长育肥期
三段饲养二次转群是比较简单的生产工艺流程,它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养猪企业,其特点是:简单,转群次数少,猪舍类型少,节约维修费用,还可以重点采取措施,例如分娩哺乳期可以采用好的环境控制措施,满足仔猪生长的条件,提高成活率,提高生产水平。
⑵.四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及妊娠期→泌乳期→仔猪保育期→生长育肥期
在三段饲养工艺中,将仔猪保育阶段独立出来就是四段饲养三次转群工艺流程,保育期一般5周,猪的体重达20kg转入生长肥育舍。断奶仔猪比生长肥育猪对环境条件要求高,这样便于采取措施提高成活率。在生长肥育舍饲养15~16周,体重达90~110kg出栏。
⑶.五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配种期→妊娠期→泌乳期→仔猪保育期→生长育肥期
五段饲养四次转群与四段饲养工艺相比,是把空怀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分开,单独组群,有利于配种,提高繁殖率。空怀母猪配种后观察21天,妊娠后转入妊娠舍饲养至产前7天转入分娩舍。这种工艺的优点是断奶母猪发情集中、便于鉴定,容易把握适时配种。
⑷.六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配种期→妊娠期→泌乳期→保育期→育成期→育肥期
六段饲养五次转群与五段饲养工艺相比,是将生长肥育期分成育成期和育肥期,各饲养6~7周。仔猪从出生到出栏经过哺乳、保育、育成、肥育四段。此工艺流程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环境管理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提高养猪效率。
124.育成猪:是指仔猪断奶后(35日龄或28日龄)至70日龄左右转入育肥车间前的仔猪。
125.育肥猪:是指70日龄左右转入育肥车间到出栏这一阶段的中大猪。
126.诺廷根暖床养猪系统:是德国专家Bugl先生和Schwar ting教授在长期观察猪的行为基础上发明的暖床养猪新工艺。它是根据猪的行为习性、环境生理要求发明的猪用暖床及配套的工程技术设施形成的养猪生产体系,其核心设备是猪用暖床,即一种设有PVC塑料的温控保温箱。它可满足猪体不同部位的不同温度需要,呼吸的是凉空气,躯体周围却保持温暖,同时还为猪提供采食、磨牙、玩耍、蹭痒、淋浴、排泄等行为场所,符合猪的生态、生理和行为学需要,对猪的限制较少,猪在接近自然条件下生长被猪所认可。可用于集约化饲养、半集约化饲养和散放饲养。
127.猪舍环境:是指环绕于猪居住空间周围的各种客观环境条件的总和。
128.猪舍环境卫生:是指猪饲养环境的条件、卫生状况是否适合猪的生长与生活的客观条件。
129.猪舍环境与设施:是研究家畜养殖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利用工程设施为家畜的养殖生产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生产的目的。
130.动物福利:是指满足动物与它的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的一种需求。
131.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132.照度:照射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称为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肉眼所能感觉到的光的亮度,用lx表示。
133.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下,被照射部位皮肤会出现潮红,这种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特异反应称红斑作用。
134.空气温度:即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35.空气湿度:即气湿,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136.水汽压:指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分压力。它是大气压力的一部分,其单位用帕斯卡,简称帕(Pa)表示。
137.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也就是空气中的水汽密度。可以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即每立方米空气中水汽的克数(g/m3)或帕(Pa)表示。
138.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汽密度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密度的百分比,由于在温度相同时,水汽密度与水汽压成正比,所以相对湿度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9.饱和差:指在一定温度下,空气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
140.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因气温降低而致使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当气温低于露点时就会结露,即产生冷凝水,或成为凝结水。
141.有效温度:也称“实感温度”,是指能有效地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也是猪只对外界的感知温度。
142.温湿指数;又称温湿度指数,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143.风冷指数:又称风冷却指标,是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以估计寒冷程度的一种指标。它主要用于估计裸露皮肤的对流散热量。是气温和风速相互叠加作用对实际温度低影响,也是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使猪只对外界的感知温度。
144.湿卡他冷却力:是用于评定气温、湿度、风速、辐射四因素综合状况的指标。
145.散热调节:也称物理性调节,是指在炎热或寒冷环境中,机体依靠皮肤血管的舒缩、增减皮肤血流量、改变皮肤温度,以及通过加强或减弱汗腺和呼吸活动、寻找较舒适的场所、改变姿势等,来增加或减少热的放散,以维持正常体温的调节方式。常见的散热调节方式有:扎堆、大口喘气、滚泥坑、寻找遮荫处等。
146.产热调节:也称化学性调节,是指在较严重的冷热应激下,机体须通过减少或增加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来减少或增加产热,以维持正常体温的调节方式。
147.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理想条件下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148.贼风:是冬季密闭舍内,通过一些窗户、门或墙体等处的缝隙进入舍内的一种气流。
149.有害气体:是指对人、畜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对家畜的生产力和人的健康虽无影响,但使人感到不舒服,影响工作效率的气体。常见的有害气体有:氨(NH3)、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等。
150.恶臭物质:是指刺激人的嗅觉,使人产生厌恶感,并对人和动物产生有害作用的一类物质。
151.自然通风:是利用舍内外温度差所造成的热压或风力作用所造成的风压,来实现换气的一种通风方式。
152.风压:指大气流动(即刮风)时,作用于建筑物表面的压力。
153.热压:指空气温热不均而发生密度差异产生的压差。
154.应激:应激是指动物受到各种因子的强烈刺激或长期作用,处于“紧张状态”时发生的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增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如惊吓、捕捉、运输、过冷、过热、拥挤、混群、缺氧、感染、营养缺乏、缺水、断料,注射疫苗,去势,改变饲喂方法,更换饲料、更换环境、更换饲养员、高产过劳、疼痛、中毒等。应激的主要表现为:体温骤然升高至42℃~45℃,呼吸急促,心跳过速,肌肉僵硬,后肢强直,机体内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肌肉中乳酸大量聚积,严重时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骤然死亡,通常情况下会引起肌肉变劣,产生PSE或DFD劣质肉。

- 咨询电话:028-86059128
COPYRIGHT @ 2009 SCJXJ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巨星集团 版权所有 @ 2009 技术支持: 网站管理 蜀ICP备11025460号
本站被访问:

太阳集团33138